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专题专栏 >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专题专栏 >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67岁的刘湘林是当年女子掘进队的队长,如今在怀化市沅陵县官庄镇安享晚年。说起女子掘进队,老人十分激动,“当时参加工作不容易,能够加入女子掘进队,我们都感到很光荣?!?/span>
女子掘进队合影,中间一排左边第一个为刘湘林。
1975年,刘湘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年仅22岁的她赶上湘西金矿扩招,随着500多名新职工一起“回到”了矿山。入矿之前,刘湘林是下放知青,也是土生土长的矿里人,家里五姊妹,父母均为矿山退休职工。当时矿里招工的政策就是“凡退休职工家庭子女,没有落实工作的,每家招一个进矿”。
通过层层选拔与考核,刘湘林和一批女青年从众多职工中脱颖而出,组成了20人的女子掘进队,她们都是未婚女性,小的只有18岁,大的也不过25岁。
“终于能够工作了,我们感到很高兴啊!但是井下工作很艰苦,不少男同志都不愿意下去呢!”
听说自己被选入掘进队,不少队员和刘湘林一样感到既兴奋又忐忑。
那个时候妇女参加工作的机会难得,拥有工作的喜悦与荣誉感最终还是战胜了对艰苦环境的畏惧,这群年轻的姑娘勇敢地踏上了两年多的井下工作生涯,她们在井下从事打钻、放炮、装岩及运输工作,和男人有得一拼。
工作:吃得苦耐得劳七十年代,采矿设备简陋,井下作业环境艰苦,每人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面临的难题数不胜数,然而,女子掘进队队员们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每天天没亮,她们就早早起床,从周围的村子走路半个多小时到矿里。大家一起进行早读,学习《毛泽东选集》,八点左右下井作业,有时候上中班的队员要等到鸡叫了才回家。
按照矿里安排,女子掘进队20个人分为两班,早班为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中班下午四点前赶到,上到晚上12点,从打钻、放炮,到装岩,再到运输,每项工作相互衔接,需要队员们密切配合。
“我们体力小,相比于男的要付出更多,那个时候不是一身水,就是一身泥,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汗,一天都是湿的,脚在套鞋里面泡白了,腿上全是淤青,从来都没有人说要请假。”刘湘林回忆,虽然当时条件很苦,但相较于父母辈那个时候用摞子、钢钎、锤子等全手工的操作,又轻松很多。
女子掘进队工作场景。
当时在井下工作,很多地方十分窄,不足一人高,队员们要爬着进去。在井下打风钻,钻重76斤左右,然而不少人当时体重只有八九十斤,“打风钻的是金小兰,个子很小,有一次打钻,压风不足,一个眼子总是打,后头压风足了,就把她一下子冲到顶上去了?!碧钙鸬蹦昃碌墓ぷ鞒【埃跸媪种两窦且溆绦?。
在矿石运输的过程中,矿车经常掉道,一辆装满矿石的矿车重量在1吨以上,正常情况下需要1到2人才能推动。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掘进队队员几个人都要一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用钢钎把矿车撬回到轨道上。
当时女子掘进队每天戴着矿帽,扛着铁锨、镐头,背着钻机、钎子、炸药,欢声笑语上下班,成为百里矿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井下工作的两年时间内,队员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发扬“吃得苦耐得劳”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获得了所有人的称赞与认可。
“她们积极性非常高,能吃苦耐劳,不讲价钱,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促进作用,大家认为‘女同志能够办到,我们男同志更加要走在前面’。”时任沃溪坑口团支部书记彭恒茂如此评价。
1978年,《湘西金矿》第160期刊登《赞女子掘进队》。
1977年,在湘西金矿劳动模范和标杆队中,女劳模和女标杆队分别占百分之二十一和百分之三十,女子掘进队、女子运输班、女子选矿厂、女子钻探队等就在其中。1978年,《湘西金矿》报对女子掘进队进行报道,刊登了《赞女子掘进队》一诗,肯定与敬意尽在其中。
女子掘进队是湘西金矿乃至当时全国的新生事物,是至今为止矿里第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女子掘进队。它的出现也是广大妇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决心破旧习、树新风的体现,她们以实际行动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人力资源加入劳动大军。
据记载,七十年代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女工比重达到28.3%,八十年代妇女的劳动参与率达到80%以上,是1949年以来重要的社会进步之一。
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1978年10月后,女子掘进队全部成员被安排到了各地面单位工作。
在队员们看来,通过了井下那段日子的磨练,遇到的任何难题都已经不再是难题,她们都能从容应对,并且她们将这种吃苦耐劳的优秀工作作风带到了以后的工作中,传承给矿山的子孙后代。
当记者问起女子掘进队时,矿山职工无不竖起大拇指,“她们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铁姑娘”成了现在的“老姑娘”,湘西金矿也更名为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成为集黄金及其它有色金属矿山勘探、开采、选矿、冶炼、精炼、机械加工、汽车运输、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国有控股大型矿业企业。
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百年老矿焕发生机,矿山精神历久弥新。女子掘进队所留下的爱企、爱党、爱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鼓舞、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记者 尹靖